(一)结构化师资团队建设
中心构建“教授引领-骨干支撑-青年成长”三级人才梯队,现有专任教师55人,其中高级职称占比46.4%,硕士生导师7人,双师型教师占比40%以上。这些教师不仅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,还拥有丰富的实验教学经验,能够有效地指导学生进行实操、科创竞赛等。形成两大特色团队:
教学创新团队
由13名高级职称教师领衔,承担8门课程建设,年均开展教学研讨20余场。在第5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元宇宙数字化技术创新大赛总决赛中,中心教师团队作品荣获“T9-元宇宙数字人创作与教学创新应用”赛道全国二等奖;在自治区第三届课程思政教学比赛实践类课程组中,李艳茹老师获一等奖。
技术研发团队
鼓励教师积极参与科研项目和教学改革,不断探索新的实验教学方法和手段,整合8名工程师及高级技师,自主研发数控仿真平台等9项教学设备,获专利授权9项。
(二)系统化能力提升机制
阶梯培养体系
新教师实施导师制,通过6项教学能力认证方可独立授课;中青年教师承担教改项目,近五年主持省部级项目4项、校级21项;高级职称教师100%承担本科教学。
多元赋能平台
组织定期的培训课程和学术交流活动,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。引入徐文利等3名行业专家,形成"教授导学-工程师带训-技师传技"协同育人模式。
动态评价激励
设立全国普通高校教师教学发展指数的53项教学竞赛等专项奖励,近三年8人获职称晋升,通过提高教师的待遇和职称晋升机会,增强了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归属感,确保实验教师队伍的稳定与发展。